南京雕塑廠今天說一說關于龍門石窟北魏造像藝術!
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,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石窟寺廟之一。北魏時期,隨著孝文帝遷都洛陽,龍門石窟開始大規(guī)模開鑿,形成了2345個石窟,10萬余尊石像,其中北魏造像占很大比例,體現(xiàn)了北魏石窟藝術的風格特征。
北魏造像以面龐秀骨清麗,微笑怡然為特征。佛像大都采用圓雕,衣紋采用披飄帶和懸?guī)ё鳛檠b飾,線條流暢優(yōu)美。如古陽洞的佛像,面龐長圓,微笑怡然,大衣寬博,衣紋層疊,線條柔和蘊含力量。
北魏造像題材廣泛,包括佛像、菩薩像、羅漢像等,也有較多的飛天像和供養(yǎng)人像。如賓陽中洞有坐佛、立佛,文殊菩薩和維摩詰像,十神王像,太子舍身飼虎故事等;古陽洞有大小不同的佛像,彌勒佛、多寶佛等,以及本生故事、維摩詰說法等題材。這顯示了北魏佛教藝術的包容性。
北魏時期,隨著佛教在社會的廣泛傳播,出現(xiàn)了較多的供養(yǎng)人像。如古陽洞有供養(yǎng)人半跪求福狀的浮雕,這表明供養(yǎng)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。這一變化也影響了北魏佛教藝術的發(fā)展方向。
然而,由于歷史原因,大量北魏造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,許多佛像失去了頭部,只留下身軀。這給我們研究北魏造像藝術帶來一定困難。不過,通過現(xiàn)存作品還是可以看出北魏造像藝術的獨特魅力,它融匯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因素,形成了典型的北魏風格,對后世產(chǎn)生了廣泛影響,在中國石窟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目前,相關部門正在努力追繳流失文物,修復破損造像。這些工作的開展,無疑為我們保護和研究北魏造像藝術創(chuàng)造了良好條件,我們應加大對這一歷史遺產(chǎn)的重視與保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