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道道脊梁中我們看見了苦難中的奮爭,從哀傷的眼神里我們看見了人類的災難,從寬闊的前額中我們看見了賢哲的智慧,從古老傳說中我們看見了城市的源頭。新中國城市雕塑制作建設成就大獎剛剛揭曉,當60部獲獎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時,我們不能不驚嘆城市雕塑的巨大魅力。在這里,不僅記錄了各個時期的價值判斷和歷史情懷,顯現出民族的文化意識和思想脈絡,更展示了一個城市的生活情趣與藝術水平。
“城市雕塑”一詞是1982年全國城市雕塑制作規劃組成立后被普遍采用的。是指被安放在公共環境中,既與周圍環境完美統一,又具有自身獨立價值的藝術形式。
新中國成立60年來城市雕塑制作發展的軌跡告訴我們,城市雕塑與時代同步,歷史的每個足跡幾乎都深深印刻在城市雕塑之中,閱讀城市雕塑雕塑、評價城市雕塑制作,其實就是在閱讀歷史的縱深處,評價城市的文化襟抱。但是,如何塑造精品,尤其是創作留存后世的杰作,讓一個時代的城市文化永久保留下來,并不容易。
許多人興許還記得,當上世紀80年代北京剛剛出現城市雕塑制作時,立刻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,雕塑什么,擺放在什么地方,如何保護,曾經議論不休。今天,城市雕塑已不再成為社會熱點,因為城市雕塑制作舉目可見,成為生存環境的一部分。
城市雕塑制作起源于歐洲,長期作為建筑物的附屬品,起到的是點綴建筑,美化城市的作用。以后,城市雕塑制作的巨大影響力使這種公共文化逐漸處在獨立的位置,不必再成為建筑物或者廣場的依附。
其實,作為一種大眾公共文化,城市雕塑制作文化對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博物館、劇院這樣的傳統藝術欣賞場所,我們每天行走在街上,漫步在公園,不能不接受城市雕塑的感染。盡管我們路過這些雕塑時,目光已經習慣到不經意的程度,但雕塑的力量,早就深深印刻在腦海里,依照一種說法,城市雕塑制作屬于強迫性藝術,不接受也必須接受。
今天,我國也已經形成了數量可觀的城市雕塑隊伍,還有專門的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,許多城市設有城市雕塑辦公室,城市建設投資中或多或少也都有城市雕塑的份額,南方的許多小鎮,甚至村莊,都有自己的標志性作品。城市雕塑制作正在成為獨立的公共文化。